
在長坡厚雪的新能源大賽道中,鈉離子電池正成為繼鋰離子電池之后的重要技術路線。鈉離子電池憑借其資源儲量豐富、安全性高、原料成本低廉以及低溫和快充性能優異等特點,在電網儲能和低速交通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鋰電池相比,鈉電池尤其適合那些對能量密度要求不高、但對成本敏感且需要快速響應的場景,二者在某些市場中可形成互補。然而,隨著鋰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鈉電池在未來的商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與鋰電池展開競爭。因此鈉電池必須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與技術特性,構建出低成本、長循環壽命且具備快速響應能力的全電池系統。

優勢(Strengths)
1.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
鈉資源在地球上儲量極為豐富,全球廣泛分布且供應穩定,減少了因地緣政治和資源稀缺性導致的供應風險。相比之下,鋰資源集中在智利、阿根廷等特定地區,價格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導致鋰電池的運輸風險和成本的不穩定性。此外,鋰電池需要使用較貴的銅箔作為負極集流體,而鈉離子電池的正負極材料均可使用成本更低的鋁箔,進一步降低了鈉電池的材料成本,特別是在大規模儲能應用中展現出顯著的長期成本優勢。

2.優異的功率特性
鈉電池在充放電速率和功率密度方面表現出色,適合頻繁充放電的大規模儲能系統,也適合小動力設備的快速反應需求。鈉離子相對鋰離子斯托克斯直徑更小,相同濃度的電解液離子電導率更高;鈉離子的溶劑化能比鋰離子更低,具有更好的界面離子擴散能力,提升充放電效率;在倍率性能上,常溫下充電15分鐘電量可達80%以上;經過3000次以上的循環,電池容量保持率仍可達到80%以上,在儲能和電網應用中,鈉電池的功率特性能夠有效應對電力負載波動,保持電網的穩定性。
3.氣候適應能力強
鈉離子在低溫條件下的溶劑化能較低,這使得鈉離子在電解液中的遷移仍然相對活躍,從而保持了較高的電導率,能夠在-40℃到80℃的廣泛溫度范圍內保持正常工作。相比之下,鋰電池的電解液在低溫下容易結晶或電極材料發生相變,導致性能急劇下降。在-20℃的環境下,鈉電池的容量保持率高達90%,遠高于鋰電池的表現,保證了在惡劣氣候下的穩定運行,特別適合應用于寒冷地區的儲能設施或低溫環境中的電動車輛。

鈉電池相比鋰電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鈉離子電池的負極集流體使用的是穩定性更好的鋁箔,在熱失控時能夠快速鈍化,避免了火災和爆炸風險。此外,鈉電池的內阻更高,短路時發熱較少,其熱穩定性遠高于國家強標要求,能滿足更高的安全標準,特別是在運輸過程中,鈉電池可完全放電至0V,從而提高了運輸的安全性。針對過充過放、針刺、擠壓測試時,鈉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表現也讓人滿意。

5.可回收性強
鈉電池的可回收性強主要體現在其材料的環保性和回收工藝的簡便性。鈉資源豐富且無毒,提取和回收對環境影響小,與鋰電池中含有的鈷和鎳等有毒重金屬不同,鈉電池常用的正極材料(如復合磷酸鐵鈉)和負極碳基材料更易回收。相比鋰電池需要復雜的化學處理,鈉電池的回收過程更加高效,降低了處理成本和能源消耗。此外,鈉電池的電解液也更環保,水系或有機系電解液更易處理和再利用,進一步減少了廢棄電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鈉電池的長壽命和高效回收性符合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環境負荷。
劣勢(Weaknesses)
1.能量密度低
鈉離子的較大半徑和較高原子量,導致電極材料的嵌入效率低,難以儲存足夠的能量。鈉電池的正極材料如復合磷酸鐵鈉或層狀氧化物類,雖然安全性和穩定性較好,但其能量密度(一般在100~150Wh/kg)低于鋰電池常用的高能量密度材料(如NCM三元材料,可達到150~300Wh/kg),使得鈉電池在高能量密度需求的市場(如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中難以替代鋰電池。
這種低能量密度限制了鈉電池的應用場景,特別是在長續航電動汽車和便攜式設備中,鈉電池的重量和體積較大,難以滿足輕量化和高能量需求。然而,鈉電池在儲能系統和短途運輸工具中,能量密度的劣勢較不明顯,仍具應用前景。未來需要通過優化正極材料和電解液等技術突破,才能提升鈉電池的能量密度,擴大其市場應用范圍。
當前,鈉電池在電極材料的選擇和開發上還存在技術瓶頸,限制了其在商業化中的廣泛應用。在正負極材料方面,鈉離子電池所需的電池級原料,如碳酸鈉和氧化鐵,尚未實現成熟的商業化生產;盡管磷酸鐵鈉、層氧等材料在成本和安全性上具有優勢,但其理論比容量較低;層氧雖然初始容量較高,但在循環過程中容易出現結構崩解,導致容量衰減迅速,循環壽命不足,難以滿足商業化儲能應用的需求,聚陰離子類因其穩定的分子結構,循環性能表現更好一些。負極材料方面,現有的硬碳負極比容量(300~350mAh/g)低于鋰電池的石墨負極(372mAh/g),難以滿足高效儲能需求。
電極材料的開發不僅受限于性能表現,還面臨制備成本和工藝復雜性的問題。雖然一些新型材料在實驗室中表現良好,但在大規模生產中成本高昂,制備工藝復雜,難以實現商業化。加上鈉電池材料研發起步較晚,現有的材料體系尚未成熟,市場對鈉離子電池的接受度尚未達到預期水平,導致商業化進展緩慢。因此,要推動鈉電池廣泛應用,亟需在電極材料的選擇、性能優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突破。

已發現的具有代表性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部分)
鈉電池的商業化面臨一個關鍵挑戰,即缺乏低成本、高性能的電解液。現有的鈉電池電解液主要基于有機溶劑和鈉鹽,如六氟磷酸鈉(NaPF6),但這種電解液的制備工藝復雜、成本高昂,并且與電極材料的兼容性較差,導致性能不穩定。
盡管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低成本替代方案,如水系電解液和醚類電解液,但這些方案在穩定性、化學反應性和電壓窗口等方面仍然存在技術挑戰,難以大規模應用。同時,當前用于改善鈉電池電解液性能的添加劑成本較高,進一步增加了電池的生產成本。要推動鈉電池的商業化發展,需要開發出兼具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電解液或固態電解質體系,以提高電池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整體經濟性。

電解液體系對全電池的影響
機會(Opportunities)
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推動綠色能源轉型,儲能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穩定供給的重要保障,正受到政策和財政支持。鈉電池憑借其成本和安全優勢,有望成為儲能系統的理想選擇之一。

隨著風能和太陽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對儲能系統的需求日益增大。鈉電池可以為大規模電網儲能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低速電動車(如電動自行車、低速電動汽車等)市場對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相對較低,但對價格敏感。鈉電池的成本優勢可以幫助其在這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

威脅(Threats)
鋰電池憑借其技術成熟度、供應鏈優勢和市場認可度,構筑了強大的行業主導地位,對鈉電池的商業化構成了嚴重威脅,尤其是在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等領域。相比之下,鈉電池的供應鏈尚未成熟,缺乏規模化生產的成本優勢,技術性能上也難以滿足高端市場的需求。
新型儲能技術(如固態電池、鋰硫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壽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部分性能遠超鈉電池。這些技術對鈉電池在長距離運輸和大規模儲能市場的潛在地位構成了直接威脅。
同時,資本和研發資源正越來越多地向這些新興技術傾斜,鈉電池的技術進步和市場推廣因此面臨阻力。要應對這些威脅,鈉電池技術需要加速在成本和性能上的改進,方能占據顯著市場份額。
結論
鈉離子電池憑借其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優勢,展現出在儲能和小動力市場中的廣闊應用潛力。通過有效發揮這些優勢,抓住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增長的機遇,鈉電池可以在儲能和低速交通等領域應用上取得突破。然而,鈉電池仍面臨能量密度低、商業化電極材料和電解液體系不完善等技術瓶頸,亟需通過創新與優化來克服這些劣勢。
同時,面對鋰電池的主導地位和新興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鈉電池需要更加靈活應對。就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曾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講話中強調的那樣:“全世界的電能都用鋰離子電池儲存,根本不夠,鈉離子電池是新電池首選。”通過加強技術研發、拓展產業合作、優化供應鏈并提升生產規模,鈉電池有望在全球能源市場中逐步擴大份額,形成與鋰電池及其他新興技術的差異化競爭。唯有在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持續進展,鈉電池才能在未來的能源體系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本文圖表信息來源:
[1]《鈉離子電池標準制定的必要性》,國信證券
[2]《高功率高安全鈉離子電池研究及失效分析》,國信證券
[3]《硬碳負極材料的熱穩定性及其鈉離子電池安全性能評測》,楊馨蓉等
[4]《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深度研究報告》,鈉電新材料
[5]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2.106918
[6] 中關儲能產業技術聯盟
[7]《中國微型電動車行業市場全面分析及發展趨勢調研報告》,智研瞻